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近日发布数据:截至5月底,山东电网并网新型储能规模达到201万千瓦,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60%,其中化学储能20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1万千瓦。目前,山东电网并网新型储能设施包括65座化学储能电站和1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这个规模到底有多大?山东又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呢?
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5%,其中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按照“1GW=1000MW=100万KW”的公式计算,山东电网新型储能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比重。
(资料图)
新型储能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抽水蓄能来说的。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比重达97%,此外还包括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飞轮等其他技术路线的项目。
山东是新能源大省,截至今年4月底,山东电网并网风电、光伏容量7018.8万千瓦,同比增长27.90%。其中,并网风电场251座,装机2355.8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五,同比增长20.18%;并网光伏发电容量4663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清洁能源装机总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新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等优点的同时,具有随机性、间接性等特点,大规模的新能源接入势必会对电网平衡带来压力。而清洁能源装机的扩容,需要电网持续提高调节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成为必然选择。6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即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
政策出台对推动山东新型储能发展、发挥储能项目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从2021年12月起,山东省陆续出台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容量补偿等相关政策,支持示范项目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获得电能量收益。2022年12月,山东发布《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山东省将着力构建“一带、两城、三区、N基地”发展格局,打造“储能+海上新能源”应用带,建设济南、青岛储能示范城市,构建鲁北、鲁中、鲁西多个储能重点区,形成一批上下协同、各具特色的配套产业基地,实现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新型储能的飞速发展与技术的更新迭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它通过压缩空气推动透平发电机组旋转发电,作用可通俗理解为“充电宝”。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效率较低,通过采用优化热力循环等方法,开拓出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能够逼近75%,效率和成本与抽水蓄能相当,使其拥有大规模商业化的前景。
不依赖化石燃料、布局空间选择更多、环境适应性更强、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加快了新型储能方式的普及。但不可否认,目前技术不完善、投资回报机制不清晰等情况还在制约着新型储能产业的壮大。在技术研发方面,效率、容量、寿命等核心指标仍有待突破,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新能源出力时间受限时,缺乏大容量、长周期的新型储能技术用于系统调节。此外,废弃盐穴、矿洞作为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重要载体,目前所需的成熟的造腔技术及经验不足,对地理环境要求较高,也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用电低谷时将电量储存,用电高峰时释放所储电能,以应对绿色能源发电带来的时段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例。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大力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已成势,扩大新型储能规模是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其商业价值也在进一步凸显。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关村论坛上,有行业机构预测,国内新型储能市场进入了规模化的新阶段,今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80亿元。
记者:杨烨莹
策划:齐淮东
关键词: